智悲翻译

以下是本节中的文章:
仅此而已
“只是不知”——社会工作的精神实质
“善良课程”促进幼儿学校教育的成功
“无我”的魔力
“无我”还是“不是我”
“缺”钱
“购”造自我——斯蒂芬妮·卡扎访谈录:购买、改变到重塑
《专注》一书的写作收获
《大吉祥经》带来的启示——佛法与商业组织人力资源开发
《疯智》
BBC:佛教为何如此流行?
Facebook网站用同情来化解网友冲突
OK, 谷歌,请作深呼吸
一个“非神论”者的旅程
一切佛法皆善妙
一切只关无常
一切生命之万有理论
一种佛教的中道(观)心理疗法
一项新事业
七个证据说明《黑客帝国》是佛教电影
万物归一
三大科学与佛法
不丹引领世界走向幸福新经济
不必被七种常见恐惧所控制
不愿禅修:八大常见借口与对治方法
不要相信炒作——神经科学家凯瑟琳.克尔关注媒体如何报道正念冥想研究
与佛教导师杰克.康菲尔德的访谈
专访B. Alan Wallace
世上最幸福的人——和他的APP
世上最快乐的人——马修.理查德称赞静坐有益于学习与记忆能力
世界上最快乐的人?
世界也许会受“未来”的影响
业因果——大脑的硬性联接
东方与西方的思维模式
两个世界的交叠:佛教和科学必须要为对方提供什么?
个人诚信与佛教
中国倍感压力的“千禧一代”拥抱佛教
中道——通往可持续发展与安乐
临别最想说⋯⋯
临济大师与无位真人
临终五憾事
丹尼尔.葛尔曼访谈录
为什么你会永远存在
为什么你会沉迷于手机
为什么我认为灵性活动会适得其反
为什么说“你活着,并且会永生”
为何佛教和西方社会彼此需要:个人和社会变革息息相关
为何我们会存在
为何职场上的慈悲心富有意义
为富不仁:越有钱,越缺乏同情心
为幸福而激发大脑
五种方式缓解嫉妒
五类最佳的肉食替代品
享受独处的时光:寂寞和孤独的区别
人类宇宙:是否是意识创造了现实?
人际关系和大脑演化
什么是内观禅修
什么是正念
仅仅禅修是不够的
从传统经济学到佛教经济学的超越
从佛学角度对“消费者”与“消费主义”的反思
从恐惧中解脱
从无价值的迷思中觉醒
从见解到证悟
从闭关中心到诊所再到会议室
以他者为中心的疗法:一种心灵疗法
以佛教内观培养理性的青少年
以佛教的观点看成瘾
伊恩.斯蒂文森博士关于轮回转世的研究
众生平等吗?试看美国的素食主义与佛教
佛,随缘文化
佛教,惩罚与和解
佛教、心理治疗和心智科学之间的对话
佛教:一种心灵训练的方法
佛教:哲学还是宗教?
佛教:宁静得以致远
佛教与伦理:圣路易斯的普利策基金会用佛教艺术教化有前科的人
佛教与工商界一种新的关系
佛教与康复:匿名作为精神基础
佛教与心理学:生物反馈、冥想和正念
佛教与心理学:黑暗必将变为光明
佛教与心理学
佛教与心理学中的正念思想——采访克里斯托弗.肯.吉莫
佛教与心理学在理论与实践上的重叠
佛教与心理学的融合
佛教与心理治疗——迈尔斯.尼尔博士专访:为何佛教概念和方法最近如此流行?
佛教与无意识
佛教与死亡
佛教与物种命运
佛教与环境政治学
佛教与生态危机在加强生态哲学和心理学方面,佛教对当今西方社会的作用
佛教与生物学:从“各统一方”到“协同共治”
佛教与社会科学:你所不了知的那些事
佛教与科学的融合性对话
佛教与篮球:菲尔.杰克逊和他的“禅宗”执教术
佛教与经济增长终点
佛教与西方心理学
佛教与量子物理学:东西方对话的贡献
佛教与量子物理学
佛教之生物伦理探讨
佛教伦理:佛陀反对用动物祭祀
佛教伦理学
佛教伦理的人类价值
佛教和可持续发展:自足适度生活的科学
佛教和环境保护
佛教和现代科学
佛教和瑜伽的积极心理学对西方有何启示?
佛教和西方观念下的“苦”、“压力”及“应对”
佛教如何看待:肉体与精神
佛教对当代人类生存困境的回应
佛教对生物学的探讨能带我们走多远?
佛教徒的素食观
佛教徒眼中的抗抑郁方略
佛教徒眼中的自由意志:对决定论和非决定论的超越
佛教心灵疗法如何指引临终者?
佛教心理学以及心理疗法与大脑之评介
佛教慈悲概念的研究:文献注释
佛教战胜忧郁
佛教探寻生活中苦之真谛
佛教教育的目的
佛教新闻:健康、财富、素食
佛教新闻:死亡?其实并非像想象的那么恐怖
佛教新闻:精神病医生结合佛教理念治愈病人
佛教新闻:驱离孤独的正念冥想
佛教是一种教育,不是宗教
佛教现代主义 (2)
佛教现代主义
佛教现代化的困境——论当前的时代背景及其对佛教的挑战
佛教生活方式越来越流行
佛教的伦理基础
佛教的发心:在冷酷时代秉持善念
佛教的变迁
佛教的积极心理治疗
佛教视角:性有何错?
佛教视角下的“苦”
佛教视角下的心识运作:对一些重要理念的审视(上)
佛教视角下的心识运作:对一些重要理念的审视(下)
佛教视角下的战争与和平
佛教禅修实验
佛教禅修提高理性思维
佛教经济学的贡献(上)
佛教经济学的贡献(下)
佛教课程教德国小学生“不思维”艺术
佛法可以帮助您的企业吗?
佛法可以没有轮回吗
佛法可以治愈生活方式所带来的负面情绪
佛法和宇宙学
佛法如何帮助我们解决目前的环境问题
佛法的两面性
佛眼看精神与物质
佛陀:我们的心灵同侪
佛陀会怎么做?——环境保护之佛教途径
佛陀在华尔街
佛陀教化我们何为光明心性——觉悟并非自我逃避,而是回归自性之道
佛陀教法下的孩子们
佛陀的八正道
佛陀的哲学与西方心理学
佛陀的大脑:脑神经可塑性和禅修
佛陀的智慧:新兴神经科学和觉悟之路
佛陀行医
你不会死亡的五种理由
你只活一世?
你有没有“蛋白质焦虑”?
你的大脑,身体,冥想
你能身无分文过一年吗?
借宗教信仰之力保护缅甸环境
健康:精神超越物质
全球经济中的佛教
关于业力的讨论:宿命还是非宿命?
关于佛教社会学:理论、方法与可行性
关于意识科学的探讨与思考
关于禅定的研究
关于经验的反思
关于轮回的科学研究
关怀世界&关爱自已
关爱身心——亦禅亦医的独特感悟
内向者并非失败的外向者——克服把自我价值系于外境所带来的隐藏的后遗症
最强研究再次确凿证实冥想能够降低心脏病发作与脑中风的风险
最神奇的实验
冥想可以使你更聪明吗?
冥想可以缓解感冒和流感
冥想如何利益癌症幸存者
冥想帮助女性缓解潮热
冥想引发的道德感
冥想是治愈心脏病的灵丹妙药
冥想有助于减少吸烟?
冥想有助于延缓大脑衰老
冥想有益健康之哈佛报告
冥想的十种好处
冥想能改变世界吗?
冲突的问题
减压
出离
初学者禅修:20个帮助静心的方法
初学者禅修指南:让心安静下来的20条实用小贴士
初级“禅基因学”——“道”或“大”
加工肉制品的致癌风险
动物:传统—哲学—宗教 佛教伦理学:悲悯众生
动物权利概要以及“权利”与“福利”的区别——BBC 动物权利简论
动物解剖和活体解剖到底错在哪里?
勺子其实不存在:《黑客帝国》里的佛教内涵
包容与多样
北极海冰步入死亡漩涡:意义和影响
印藏佛学中的“主体间性”(上)
印藏佛学中的“主体间性”(下)
压抑同情心会降低道德感
友善的治愈力
反整体论:对佛教环境伦理学的反思
发扬佛教的新理念
发现语言中隐藏的偏见
可持续发展的佛教经济学透视
同情心:从有害压力向有益压力转移的平衡
吝啬的大脑,慷慨的大脑
启迪的科学
吸烟者冥想减压疗法初探
喜乐与空性
嗔恨心正解
回忆前世的儿童:先笔录后确认的案例
圆满的布施
在冥想禅修中体验无我
在商业中实践佛法
在曼达宫中探索中阴,一款灵感源自藏传佛教的电子游戏
在每周一次的冥想研究中参与者感受到的益处与疑惑
在议会探讨正念
培养孩子的善意
外在、内在以及不二的空间
多快乐、少抑郁的五种佛教方法
大乘佛教与环境伦理学:唯识教义之透视
大师教导我们的四件事
大热的寻求放松之路——冥想
大鼠具有同情心吗?
太空佛法:论《星球大战》对佛教主题的吸收
女权主义神学 杯子是半空还是半满?
好莱坞著名伉俪发起可持续植物饮食运动
如何回答这些大问题——宗教和科学的对照
如何在商业活动中遵循佛教伦理思想的六点建议
如何帮助您的孩子做正念练习(无需静坐不动)
如是我闻:贪嗔痴如何毒害我们的社会
存在主义的生物学佛教:极具正念且意味隽永——佛教、生物学、存在主义以及自由意志有何共同点?
宇宙新说(上)
宇宙新说(下)
宇宙由外在实体创造吗?
宗教与基于人权的发展
宗教与理性
审判日即将来临
宽容和报复,哪个更好?
寂静之声
寂静的快乐
密集禅修、免疫细胞端粒酶活性和心理介导因子(上)
密集禅修、免疫细胞端粒酶活性和心理介导因子(下)
对与真孰重?放下是非执著
对业力的误解——我们应该怎样面对业力?
对话死亡行者
寻找自己的信仰――美籍僧人恒实法师访谈录
寻求生命的意义
导引:打破佛教与科学的壁垒(上)
将心比心:与宗教辅导师结伴而行
将正念融入日常生活
就是这样
工作快乐之五个步骤
布施的修持
布施的学问:为何布施让人心情愉快?
布鲁克林人,自行车事故与慈悲的科学
希求内心的平和?——请放下你的分别念
幸福晚年的五种心灵训练
幸福的业因果——佛教僧人眼中的积极心理学
幻我为实:佛教对“世俗异端”的批评
应激因素
开发正念的力量——众多公司欣然采用呼吸禅修培养更好的领导人
引领健康:佛教与心理分析的一致性
当下的宁静
当佛教遇见生物学——东方宗教修持者和生物学家之间,有什么可以互相学习吗?
当发布你的生活比经历它更重要时
当科学和心灵相遇——与艾伦.华莱士相约展望一场革新
心有多宽,生活就有多广
心灵的禅观
心能止念?
忘掉“贪婪是件好事儿”
忘记适者生存:仁慈的价值
怎样避开自尊的陷阱
性、大脑、机器人和佛教:寻找自由意志
恋爱中的傻瓜:禅与亲密关系
情绪心理学的佛学视角
意识是一种“流”吗?
意识科学:佛教,现代西方文化
意识量子论:你如何令万物成为真实
愚痴者之道
感恩影响大脑的六种方式
慈悲与“影子人格”
慈悲心的禅修:心理干预的前景
慈悲的科学
慈悲的重要性
慈悲研究前沿之三大见解
慈悲非难事
成功,但不需要强化自尊!
我,我的——自我观
我们是什么?
我们有灵魂吗?
我们的科技,我们自身
我们真的需要大自然吗?
我们都有想法:你对自己的想法相信多少?
我是否依然故我?
我身处何时?——与通常观念相反,你无法存在于此刻
战争天性存在吗?
打开真理之门
打破佛教与科学的壁垒(下)
抛开经历,君为何物
持枪的菩萨——佛教警察
探索信仰与理性的界限
探讨佛教与科学
播种正念:在以色列沙漠正念诊所的日子
支持在线善友谊:可持续社交网络的新结构
放松:这对你的基因有好处
教会儿童慈爱
教室里的伦理意识:佛教的修习方法如何帮助培养同情心与慈悲心
教室里的伦理意识:佛教的修习方法如何帮助培养同情心与慈悲心(下)
数学,心智,本体论以及数字的本源
文化战争:随着科学向人文学的渗透,我们对佛法的定解也岌岌可危
新世纪的佛教社会伦理
新闻快报:时间可能并不存在
旁观者效应
无作之为
无我,无烦恼:有关觉醒的佛教心理学精髓
无我与净观的曼陀罗
既陌生又熟悉——学着重新看世界
早期佛教的出离与悲心
早期禅中的正念和无念
是否可能爱全人类?
智者与佛教思想的对撞(1)
智者与佛教思想的对撞(2)
智者与佛教思想的对撞(3)
智者与佛教思想的对撞(4)
智者与佛教思想的对撞(5)
智者与佛教思想的对撞(6)
智者与佛教思想的对撞(7)
暴力创伤幸存者对因果与轮回的信仰——社会调查报告
服务他人,改变自己
未来的痛,尚未开始
本具的勇敢
杀死猫
来世显现的又一“证据”——我们“死”后会发生什么?
来自佛教禅宗的教导:活在当下的重要性
来自远东的精神指导
核能“三毒”
根除愤怒的种子
欲望周期
正 念
正在遗失的宗教
正念:不仅仅是“大脑训练”
正念:从内心深处培养对情绪产生敬意的方式
正念与大脑情绪障碍
正念与心理过程
正念与睡眠问题
正念与自我接受
正念与认知过程
正念之本
正念冥想会影响记忆吗?
正念冥想对你的大脑做了什么?
正念冥想是治病良药吗?——正念冥想有助于缓解抑郁甚至焦虑症
正念减肥法
正念及其延伸:不同形式的禅修提升幸福指数之道
正念在遭受商业和金融的破坏吗?
正念帮助我们解决生活问题
正念情绪疗法的基本原理探究
正念教会了警察哪些事?
正念正当时
正念疗法六步骤:提高记忆力,语言推理能力和专注力
正念疗法都一样吗?
正念的人有更强烈的自我觉知吗?
正念的传统概念和现代概念之比较
正念的快乐面容:局外观察者证实正念禅修与幸福感相关
正念禅修 也许是必要的,但真不容易!
正念让你更慈悲吗?
正念领导学:东西方相遇
死亡只是一场幻觉?——新研究给出了肯定回答
死亡后的遗体护理
死亡存在吗?新理论说“不存在”
死亡是终点吗?
每天5分钟让你更幸福
活在不喜欢的当下
活在当下能让你成为更好的家长吗?
测量无量心对佛教慈悲喜舍自他四无量心(SOFI)量表的开发和初步验证
深呼吸:验证禅修的利益
灵魂的程式
爱因斯坦对素食及生命意义的思考
爱是通向未来的纽带
物理和生物现象中的“无我”
物理学认知的异同——美国大学生与藏传佛教僧侣
物质的心性属性 (2)
物质的心性属性:贝尔定理——为武断的“中道”怀疑论敲起警钟,为“体验形而上学”和“量子心性”而鸣(2)
物质的心性属性
现代宇宙学和佛教
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佛教视角
玻姆的隐秩序 ,惠勒的参与性宇宙,斯塔普的心智宇宙,祖瑞克的量子进化论和佛教唯识中的根本识
玻姆的隐秩序,惠勒的参与性宇宙,斯塔普的心智宇宙,祖瑞克的量子进化论和佛教唯识中的根本识(下)
生命中心主义和造物主的存在与否
生命中心主义宇宙学:生命创造时空及宇宙本身
生命永在
生态佛教:可持续发展启蒙
生物学能否揭开宇宙的奥秘?
生物技术对灵性发展的损益
生而慈悲的物种
生非长久,死乃必然——佛教与舒缓疗法
用动物喂养动物:我们为什么要屠杀某些家畜来喂养其它家畜?
用爱倾听
电车难题:佛教的解答及深度探讨
略述佛教伦理学
略述佛教经济学
疼痛,但不痛苦(下)
白色谎言?——揭穿五个牛奶神话
直面挑战:步入静和
真实的自我:为什么是道德造就了人类?
真实的自我:你的人格在一生中将如何变化
真正的归宿
真理的真相
知识的假象
研究发现:禅修七分钟能够减少种族歧视
研究报道:禅定能治心脏病吗?
社交媒体观自在,善用脸书好修行
视界:怎样与情绪失控的孩子沟通
神创论与唯科学主义:一种心态,两种信仰系统
神圣感如何助益商业可持续发展
神秘的怀疑——弗兰辛.布罗斯对斯波尔丁.格雷的采访
神经现象学和冥想体验
禅与保护地球的艺术
禅之自由
禅修与凝聚的自我
禅修与心理治疗(上)
禅修与心理治疗(下)
禅修为药
禅修作药
禅修真的可以治病吗
禅修融入西方主流社会
禅和心理分析版的振荡
禅定中佛教僧侣的脑部扫描研究
禅定帮助我们做出正确的决定
禅定所表达的空间无限性
科学不是一切,甚至并非追寻真理
科学与佛教的相遇处:空性、一体性和现实的本性
科学之妄念——文化评论家柯蒂斯.怀特访谈
科学佛——我们为什么要求佛教与科学相应?
科学探索禅修——禅修有助于驱散焦虑
科学有时要让位于宗教信仰
科学的佛教?
科技是否让我们更浮躁?
科研报道:禅定改善生活质量
积极心理学与佛法的慈悲之道
究竟利他:西藏的神秘禅修艺术与科学
穿越抑郁的正念之道:从长期抑郁中解脱
第二次量子革命
精疲力尽的真相
精神超越物质: 正念禅修所生积极心态对癌症患者DNA产生可测量效应
约翰.惠勒的参与性宇宙
纯素饮食对儿童的四个益处
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佛教方法
继承的价值观与充足经济
绿色佛教
绿色佛陀:在环境保护主义中应用佛法
美德与结果论
翁山苏姬:佛教影响了我的世界观
耶鲁大学精神病学家运用佛教观念帮助吸烟者戒烟
联合国秘书长在2013年卫塞节的致辞
联合国秘书长谈佛教
自恋魔咒与无我教义
自我 用灵魂出窍的体验捉弄你自己
自我:当自我分裂时
自我:我们要做什么?
自我:独一无二的你
自我同情如何帮助预防教师的职业倦怠
艾伦.华莱士访谈录
花团锦簇到青灯古佛
若干由前世引起的身体畸形
苦难的价值
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(NHS)证实正念禅修能有效治疗抑郁症
英特尔将启动正念项目:清醒的头脑不可估价
荣格与佛教
荷兰转世案例研究
藏传佛教:何为幸福之道?
藏传佛教中当代汉地居士的参与:以南京为例(上)
藏传佛教中当代汉地居士的参与:以南京为例(下)
藏传佛教修行者的临终关怀须知
藏传佛教和科研心理学:一场由涅槃而生的联姻
行善的科学——“助人为乐”让你更健康长寿
装备苹果电脑的佛教徒:新兴网络科技的文化碰撞
装死与开悟
西方佛教徒的素食主义动机(上)
西方佛教徒的素食主义动机(下)
观测心中的太空
规律而简短的正念冥想练习能改善注意力控制的电生理指标
觉悟者眼中的世界
解决难题?科学不易
警惕佛法商业化
认真审视你自己
认知世界的当下,你其实是在制造幻觉
论大乘佛教和关系心理分析中主体间性的维度
论弘扬佛教经济学的原则
证成转世现象的科学可接纳性
评亚历山大.韦恩所著的《佛教冥想的起源》
谜之优雅:量子达尔文主义,量子贝叶斯模型以及量子佛教——寻觅(量子)中道!(上)
谨言慎行善取舍
谷歌正念之星:善行有助于商业发展
象骸
赚钱?那么你可能缺乏悲心
赠人玫瑰,手有余香
起死回生?中止死亡进程的新技术
超越消费
超越者还是内在者?彼岸与此岸的平衡
身体的沉默
身陷死牢廿载,真正懂得业因果
轮回的科学证据——伊恩.斯蒂文森博士的毕生事业
轮回转世:相信有第二次机会
迈出友谊的第一步
迈向觉悟的特殊旅程
这个没大脑的孩子证明医生错了
追寻安乐之旅—一个出家人的禅修
追踪美国佛教
适合皇室的佛教建议
选择慈悲心的科学
通往安乐之路:佛教与西方心理学之视角差异
通往自由和觉悟之道
都市隐居者——在世间生存的不同方式
重视有情生命而非生态系统的道德思考
野生物种保护伦理学说——超越人与自然二元论(上)
野生物种保护伦理学说——超越人与自然二元论(下)
量子力学的基本对称原理及其哲学层次
量子心灵宇宙矩阵
金钱——共情之间的鸿沟
金钱,性,战争,因果
铁窗后的慈悲
随着时间的推移,佛教和科学的见解达成了一致——了解包括我们自己在内的万法无常
隐藏的审查:你看不到的那部分意识世界
难道这就是我们的全部?没有其他了吗?
集体禅修——殖民主义如何掀起全球内观热潮
震撼的一课:我们妄自菲薄了吗?
静定思考:有关儿童冥想的研究
非物质的证据
马丁.路德.金提名一行禅师为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
驾驭你的心